找到相关内容670篇,用时78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荷泽大师证道歌考

    空洞洞,如同木石一般,中乘破一念无明,老子“惚兮恍兮”“窈兮冥兮”,庄于“坐忘”,宋儒“我心宇宙”,以及印度外道六师,皆此病也,佛性非“灭”而有。   证道错用功夫,犯了以上四病,就错认“四佛性...继而复起一念以破此“不认我”之念,如是相续,以至无我,破见仍存,悉“人相”,庄子所谓“吾今丧我”,即此也。   三、众生相 亦是法执,凡我相人相所未到之境界,是众生相,所谓前念已灭,后念未起,“...

    月溪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6550288602.html
  • 月溪法师讲四乘法门

    大道,不假断除烦恼。烦恼本来空寂,妄情递相缠绕。一切如影如响,不知何恶何好。有心取实,定知见性不了。若欲作业求佛,佛是生死大兆。生死业常随身,黑闇狱中未晓。悟理本来无异,觉后谁晚谁早、法界量同太虚,...学坐禅,学坐佛,若学坐禅,禅非坐卧,若学坐佛,佛非定相,于无住法,不应取舍,你若坐佛,即是杀佛,若执坐,非达其理。”   ○荷泽神会禅师参青原禅师。师问甚么处来,曰:“曹溪。”师曰:“曹溪意旨...

    月溪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9392089254.html
  • 贵州佛教——文学艺术

    峰峙于左。德水西来,环抱东南,逶迤而北。鹭洲浮江,与鱼峡上下相望,首尾。中和则端耸卓出,与众出不类。若贤人正士安处群众之间,甲舍城蝶皆在下目,一方奇览也。嘉靖戊午,道人魏洪、冯静通、僧人正泰,白于...氛氲。   清初郑之珖作,载《黔诗纪略》   南无开士精舍   古寺偶逢支道林,闲云五意各深。饮酣八极诗人眼,悟入三生佛子心。   棒喝休时虚梵呗,推敲尽处碎胡琴。而豪不著蒲团,流水高山自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45792781.html
  • 《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》(续七)

      ⑥菩萨虽总相知诸法:总,与别一对概念,表示全体与部分,一般与个别。总相指现象总体、现象的一般本质,别相指个别现象、特殊现象。菩萨得一切智,把握了现象的总,即把握了现象的空性本质,还必须用...实相。菩萨不同,因为根利,知道所谓苦谛一,其实无相,性本空寂。只是凡夫之心颠倒,才分别有苦有乐。   又,人生之苦是由爱等产生的,爱欲也是一。苦果,爱因,因与果同,苦既是空,爱当然也是空。菩萨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6562093152.html
  • 《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》(续五)

    事物),可以提出有、无的问题,若是按照佛法,以法性寂灭,就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。提出有、无这种戏论,就离开佛法了。《大智度论》中谈种种道理,都是为了破除有、无的观念。这种已破除的观念,不应该再提出来...它的样子,不能当真。这是诸法的本性,不是那个人想出来的。诸菩萨有利根的,推究诸法的「如」是空、寂灭之,这个空、寂灭之什么抓不住又丢不掉呢?诸菩萨推究下去,便知道原来诸法的「如」,乃是它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6562193154.html
  • 长安佛教与儒道思想探析

    ”而就有与之相应的“实”,而“名”与“物”不一,这“物”就不能说是真实之物。由于“名”与“物”的差异性,“万物”因“名实”不当而非真。他说:   夫以名求物,物无当名之实;以物求名,名无得物之功...彼此并无确定之名和差分,而不明中观之旨的人,却将彼此视为绝对之异,而彼此之分,本虚幻而非实有,但视彼此二之人却是实在之,换言之,“彼此”亦是非有非无之物。僧肇“中观”式地解读“彼此”,很显然,是...

    黄德昌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8323293386.html
  • 论回鹘文化对契丹的影响

    史-晋出帝纪》即载:“契丹使梅李来。”究其来源,很可能就是回鹘官称密六/媚禄/密禄的假借,其原意“国王侍从”、“”,在契丹中意转为“贵戚官”意。   诸如此类,不一而足。笔者通过对辽朝立国前后官号的...外戚表》亦曰:   辽史耶律、萧氏十居八九,宗室、外戚势分力敌,唇齿……至辽太祖,娶述律氏。述律,本回鹘糯思之后2】   同样的记载又见于《辽史-地理志》:   ,回鹘糯思居之,至四世孙容我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10294393804.html
  • 莲池大师的净土判教思想

    著有三十二条白警以律己。以慈悲心待人接物,平等心摄化一切。外显威仪之而又不失温和,利益大众不辞劳苦。提倡念佛法门,风化被于一代,一生清白自守,威望极高,与紫柏真可、憨山德清、漓益智旭并称明代四大...思想是属于后期的净土判教思想,其主要体现于对《阿弥陀经》的教理判释。在判教结构上,其所采用的是华严宗的判教结构,认为就教来说,《弥陀经》顿教所摄,并且兼通前后二教(终教与圆教)。《弥陀疏钞》中说: ...

    德澄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15281095063.html
  • 永明延寿的乘戒兼急观

    增进智慧,这就是“理不杀”。延寿在《心赋注》之中也指出:“故《大智度论》云:‘若不知诸法无差别,至于三归五戒亦不成就’,不了诸行根本故,不知诸法体性故,不明诸境真实故。”,这也是从“理持戒”的角度来...戒,是则名为真持戒也。”这里引川了《金刚三昧经》《大宝积经》的经文,说明悟明无所得之心、自心无为,心外无有一法,纵然有事上持戒的不具足,也与真心不碍,因为真心不住一法,无有一戒可持可犯。   ...

    孙劲松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15281995094.html
  • 敦煌法制文献中的情理法辨析

    亲亲得相首匿”,以及“同居隐”都是从情理中来。父子相隐这个“理”是从割不断的人伦亲情来的,亦即是一种情理使然,只不过儒家将其理论化后,如上文所言,这样的情理已非情理转而被固化“天理”了而已。朱子注...敦煌法律文献进行辨析,不但可以见证古代司法的方略,印证中华法系独特的性状,而且当代司法承继传统的精髓提供一种务实的思路。   关键词:敦煌; 情理法; 法理;文献   中图分类号:DF08 ...

    王斐弘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10/01/22054497097.html